您的位置:首页>> 详细信息
珠三角工业地产迎来十年发展良机
点击数:1620 发布时间:2013-10-30  发布者:feng

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 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
● 加快建设粤东、粤西地区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培育粤北地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
● 重点扶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纲要》能给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移以及工业地产的发展带来那些机遇?

  《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形成贯通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建设粤东、粤西地区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培育粤北地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健全珠江三角洲地区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方式,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重点扶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在有条件的产业转移园区设立封闭管理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加快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扩大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购并国外掌握关键技术的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人员进出、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便捷高效的境内支撑体系,在领事保护、风险防范、信息沟通、政府协调等方面建立境外服务体系。到2020年,形成10个年销售收入超200亿美元的本土跨国公司。

  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渐入转折期

  呈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主要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在外、销售在外,国内只是一个生产车间,因而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政府考虑到外资企业“逐水草而居”,投资环境变化可能会迁离,从根本上解决培植本土科技企业和科研力量势在必行,从而减少创新主体的缺失。

为突破“内外忧患”的局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发展新兴产业,珠三角产业结构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逐步进行。以东莞为例,不仅制定了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和规划,还专门设立了“产业技术进步基金”,每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扶持和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对名牌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广州,抓住2000年前后日本汽车产业大规模外迁的机遇,积极吸引日本汽车企业落户,本田中国出口基地、丰田发动机和整车项目、东风日产项目相继投产,使广州迅速成为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同时,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各项总量指标已全面超越第二产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服务业提供的地税收入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超过七成,成为支柱税源。各项经济指标都表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渐入转折期。呈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仍然保持是国内最具生机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产业在升级,市场淘汰转移了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污染企业,重点发展新型工业与服务型行业,因工业地产的配套就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区域内早期出现的“村级”工业地产等粗放型的开发模式与产业升级之间的不协调性就显得异常的突出,它们在产业实现转型的过程中将逐一被市场淘汰。为建立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配套工程投入比重增大。

  2007年仅佛山市预计投资额近达4200多亿元,全力打造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等九大重点工程,欲将佛山建设成为珠三角西翼区域性物流中心、广东重要的物流基地。其重点发展的就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生态陶瓷和绿色家用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关领导认为,企业集约化发展有效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也减缓治理污染的压力,有效降低了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大大提高地区的“工业亩产”。目前,花巨资打造的优质生态环境,已成为珠三角工业项目招商引资的亮丽招牌。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加上央行近期一再缩紧银根,商业、住宅房地产市场遭遇寒流。外来资本多数瞄准的是物流产业园的开发与经营,真正介入到生产领域的工业园开发的并不多。本土有实力的住宅与商业项目开发企业,已经逐步将目光锁定在以生态工业园为代表的工业地产领域。但是现阶段类似富力金港城等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物流、仓储以及研发等领域;而像类似海尔工业园,较注重生产的环节,有统一规划的工厂设备的开发企业也不多见。
  
  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珠三角已经有资本开始从仓储、物流园区的视野转向类似海尔一般的生产环节。如国内新锐民营资本瀚和集团在惠州博罗县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兴建的圆洲工业园就是其中的例子。圆洲工业园是惠州市目前唯一一家正式拥有环保排污资质的新型生态工业园,预计4年完成全部开发。生态工业园是一种集聚环保生产形式,通过集中供应各种生产要素,让企业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同时集中治理污染物,保证各项达标排放,杜绝偷排等行为。生态工业园模式在珠三角刚刚起步,区域政府已经把这种模式视为“中国制造”升级

  《纲要》指明了产业升级方向

  《纲要》里面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际就是给珠三角指明了一个产业调整的方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天津滨海新区项目组组长肖金成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个时期推出,对珠三角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也非常有现实意义。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发展了三十年,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珠三角产业和空间布局需要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面向未来应该有新的具体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从现实意义来说,虽然过去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非常快,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但产业层次低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比较早,但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而且由于产业升级也是一个市场化过程,因此没有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动力,成效就比较缓慢,从《纲要》来讲这是一个内部主动调整的理念,但没有外部压力还是不会很快,现在遇到金融危机,国外需求减少,这个时候发布《纲要》,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时机更好,产业结构升级就具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从指导意义来说,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向哪个方向?到底怎么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纲要》指明了方向。比如《纲要》里面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际就是给珠三角指明了一个产业调整的方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肖金成认为,总体来看《纲要》对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做了全方位的概括,内容全面,契合实际。概括起来大概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纲要》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方面具有巨大指导意义。上世纪80年代规划的意识比较弱,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家都在发展工业,这样也带来一些问题:环境污染比较重,土地利用效率低。通过规划,优化空间布局,使珠三角更加适合人们居住,发展的同时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也提出了节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则理念,但具体如何规划?城市如何发展?城市体系如何建设?这就是规划的内容,《纲要》提出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意味着珠三角地区不仅城市品位要提升,规模要扩大,农村也要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二个方面,《纲要》设计考虑到了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珠三角内部之外,还考虑到珠三角外部。因为珠三角只是广东的一部分,范围较为有限,广东还有粤东、粤西、粤北等大片的欠发达地区,通过珠三角带动粤东粤西粤北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任务。肖金成表示自己曾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期间提出区域发展要协调,因此对珠三角内部大范围的合作是赞同的,但更紧要的是粤东粤西粤北的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不应该落差很大,珠三角要发展,周边地区也要跟上。

  第三,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能辐射其他兄弟省份。珠三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也是目前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地区,有能力辐射和带动广西、海南、江西南部和湖南南部等地区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大珠三角地区,这个区域跨越了广东,《纲要》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提出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这也是一个创新。

  支持珠三角港企升级转型

  为港企提供优质服务,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鼓励内销

  香港的企业对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贡献大,成为广东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经济建设力量。香港的企业数量比较多,涵盖的行业也比较宽,而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是一次前后变化很大的一种环境。《纲要》公布后,香港企业在广东在金融危机下如何转型升级?广东怎么样提供更大的便利来支持他们?广东省副省长黄龙云提出了四点措施:

  一是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手到海外、到国外进行招商,黄华华省长已经多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官员到国外进行招商,进一步地拓展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国际市场的空间。

  二是尽可能降低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地方政府的一些收费,地方政府怎么样提供进一步的优质服务,使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的企业能够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三是鼓励香港的企业和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增强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四是鼓励他们进行内销,因为内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是省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早在2007年已经在东莞开展了相关方面的试点,目前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正在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帮助企业面向国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空间。相信在中央政府加大投资启动内需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指导下,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在粤企业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内销前景。

  黄龙云表示,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一些加工贸易企业怎么样内销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非常紧迫。但是时间毕竟还比较短,广东省的有关部门一个是通过抓东莞的试点摸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另外跟国家有关部门衔接,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指导文件。企业是跟着市场走的,企业也是跟着利润走的,企业也是跟着人才走的。所以,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加工贸易企业,只要很好地抓住当前的时机进行相关的调整,一定能够走出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而迎来一个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