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细信息
广州开发区以现代服务和科学技术支撑的生态工业园建设
点击数:2268 发布时间:2012-05-11  发布者:feng
       广州开发区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均衡,科技实力雄厚,园区管理先进,综合发展指数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组织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2004年,广州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跃居全国开发区第一,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1、高端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逐步形成。

      建区之初,广州开发区的产业规划也是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形成了畸重畸轻的产业布局,但是广州开发区认识到高度聚集的先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有强烈的市场需求,提出了“紧紧拥抱全球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机遇,醒得早、动手早就收效大”的思路,通过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为现代服务业拓展更为广阔的腹地和空间。2007年,广州开发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24%,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达37.9%。2008年1—9月,广州开发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32.38%,比第二产业增速高出14.95个百分点。目前,广州开发区已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检测认证、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现代物流、创意产业、专业市场等八大类服务业项目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其一,广州科学城成为全国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最为集中的一个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世界顶尖、国内权威的检验检测“全名星队”。英国天翔、瑞士通标、德国莱茵、美国的敦豪和UL、国内的中国电器研究院、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国内外权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全都聚集于此。基于园区制造业配套和升级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开发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平衡发展。

      其二,针对制造业升级,广州开发区提出了“服务链”的概念,最核心的就是大量引进集研发、设计、品牌和销售于一身的企业总部,将现代服务业延伸到制造业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品牌、销售,使得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每个环节,都有服务跟进。

      2、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广州开发区近年来提出的第二次创业,就是将利用外资积累的效益和资金转向自主创新。广州开发区目前共集聚科技企业3700多家,随着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集群不断壮大,广州开发区正在走出一条外向型经济与自主创新同行、与经济全球化同步、与知识经济共进、与科技创新共赢的发展道路。作为创新行为的助力者和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开发区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1)构建了高标准的研发与产业化平台。

      用180亿元打造了世界一流环境的科技创新最大载体——广州科学城;投资100多亿元建设了一批IT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及新材料产业的公共开放式实验室,供中小研发企业低成本吸收、融合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建成和在建的广东软件园、广州科技创新基地等科技孵化器面积近100万平方米,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100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加速器正在规划建设中。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国家级基地入驻广州开发区,各类技术创新主体通过这些平台集聚、融合,使该区已成为了全球性重要的科技研发、中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之一。

      (2)构建多了层次、多功能、高品质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了比较完备的科技中介网络,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共100多家,为区内孵化企业提供优质、快捷、周到的中介服务。大力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资金扶持、设立和引进各类风险投资资金等方式,解决高新技术项目资金困难,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3)构建了覆盖科技创新各环节的政策支撑体系。

      仅2007年就出台了11个相关文件,为科技招商提供奖励,对科技企业租用孵化场地、标准厂房给予补贴,对科技企业申请、维持专利给予资助,对科技人员、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给予奖励,为技术创新项目提供配套资金、风险资金等各种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从初创期到高成长期及成熟期全过程、连续性的支持。仅财政补贴方面,2008年该区财政安排科技产业相关配套资助突破3亿元,是2007年的3倍、2006年的10倍。

      广州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广州开发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六个庞大的创新产业集群。该区瞄准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目标,不久前先后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和我国台湾新竹科技园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已正式登陆欧盟“创新驿站”,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一个节点。按照正在实施的广州开发区创新型科技园建设方案,近在三五年内,该区将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产值10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10亿元级50家以上、5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促成40家以上企业上市。